一座城市的高度,不在于其通天塔、摩天楼,而是大学。城市孕育大学,大学反哺城市。大学是城市的思想库、智慧谷和动力源。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泉州高等教育风雨兼程,砥砺前行,走过严峻而光辉的历程,它正是泉州从默默无闻到迅速崛起于海峡西岸的集中写照。
1958年是激情燃烧也是头脑发热的年头,左倾冒进成为时风。泉州亦然,在“大跃进”的狂潮中毁林、炼钢、放卫星等等,做了不少违背客观规律的蠢事。然而,泉州毕竟是“海滨邹鲁”,即使在迷思中仍有其不失理性的追求:
创办第一所泉州大学!
那时的泉州大学,满带着“早产儿”的明显特征——校舍或临时借用,或简易撘盖。师资主要依靠各级党委委员、科研所研究人员以及工厂、农场、医院的高技术人员兼课,还聘用工人、农民中的“土专家”。学制有1年,也有2年、3年。在经济困难时期,泉州的办学之路举步维艰,力不从心。泉州大学只存在短暂的五年时间,像一颗彗星,急速升起,又悄然陨落。然而,她向社会传递出明确信号:要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必须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泉州大学开启了泉州高等教育的元年,奠定了“迎难而上、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也拉开了泉州人追逐大学梦的序幕。
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极大地激活了泉州的内在动能。投身经济建设大潮搏风击浪的泉州人充分认识到,要在剧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长盛不衰,必须“以智取胜”,把“科教兴市”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以1978年复办泉州师专为先导,泉州发挥重点侨乡和民办特区优势,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公办民办比翼齐飞,本科专科结伴同行。很快出现了一幅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壮观景象。
华侨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实行董事会制度、国家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是我省继厦门大学之后第二所设有研究生院、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的大学,也是泉州高校的领头羊,在改革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和引领的作用。
泉州师院、仰恩大学、闽南理工学院,还有福建师大九游体育「中国」官方网站、黎明职业大学、泉州幼高专、泉州医高专、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泉州华光职业学院、泉州理工职业学院、泉州信息工程学院、泉州海洋职业学院、泉州轻工职业学院、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等,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它们坚持立足泉州,面向全省,服务全国的办学方向,围绕省、市发展战略,根据泉州产业结构和社会需求,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大力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泉州科学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和人才支持。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001年4月20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同志视察了刚升格本科的泉州师院。看了正在建设中的东海新校区,他高兴地对市、校领导说:泉州师院发展方向是建设多学科的大学,目标很宏伟,这无疑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这也符合福建省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要求。
泉州师院及全市高校师生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在新一轮创业中自觉从全省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大局中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彰显特色。不盲目贪大求全,更多地聚焦于多学科建设。打开国际视野,引进优质资源。把提高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尽力而为,各展所长,瞄准“有特色高水平”的目标,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同时,全市上下形成广泛共识,提出响亮口号,要举全市之力办好地方高校。大环境小气候,共同推动泉州高等教育进入跨越发展的快车道。
温陵春色来天地,清源浮云变古今。
2019年3月30日,泉州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泉州调查队发布《2018年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高等教育情况是——
全市拥有高等院校18所,其中本科高校6所,独立学院1所,高职高专12所。研究生在校生4999人,招生1620人,毕业生1062人。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13.03万人,招生4.13万人,毕业生3.52万人。
回首70年来,泉州的大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公办一统天下到办学主体多元良性竞争,得益于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也受惠于泉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大学也滋养城市,泉州大学的发展大大提升了泉州的精神气质。中国社会科学院第7次发布城市竞争力报告,在就业率排名中,泉州以98.83%的高就业率位居全国第一;有关部门组织的另一项评选结果,中国最适合居住的16座城市中,泉州高居第一。
“山蕴玉而生辉,水怀珠而川媚”。大学让泉州变高变大,也变得更美丽优雅。
(作者系泉州市委宣传部原部长、泉州师范学院原党委书记)
媒体来源:泉州晚报 2019-5-27
http://szb.qzwb.com/qzwb/html/2019-05/13/content_475282.htm?tdsourcetag=s_pctim_aiom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