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本报近日报道,日前,南安市区四季家园小区业主众筹成立的家园儿童阅览室,与福建师范大学九游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图书馆正式共建合作,且在儿童阅览室的基础上,又扩增了30多平方米作为储物间和业主交流空间,借助这个空间和业主QQ群、微信群,与物业协商解决了诸多公共问题,并举办了一系列公益和文体活动。
近年来,关于物业与业主矛盾不断的新闻不时会见诸媒体,二者之间的关系紧张似乎成为一种常态,究其原因,除了物业缺少市场化管理与监督,以及自身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转换错位外,多数业主不热心社区的公共事务与缺少自治意识,普遍的公共精神缺失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此次南安市区四季家园小区业主的众筹行为,却让我们看到了一种自发自觉参与公共事务的公共精神的回归,其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群体的良性互动更是一种可贵的社会正能量。
安土重迁是农耕社会里中国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乡土情结,久而久之便构成了以家为中心“同心圆”式的生活格局,随之演化成了一个个盘根错节的“熟人社会”。随着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随之不断向城市流动与集中,旧有的以血缘宗亲联结为基础的乡土社群关系已悄然解体,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家庭以小区为单位形成新的群居形式并组成一个个陌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普遍存在的陌生感在造成彼此关系疏离的同时,也导致了大多数人对公共事务的回避与漠然,进而产生面对公共事件时非理性的情绪化表达。
从违章乱停车到挤占盲道,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缺失公共精神的行为屡见不鲜,在这其中尤以广场舞扰民所引发的矛盾最为突出,往往从谩骂争执发展到业主用高音喇叭这样极端的方式以暴制暴,更有甚者,今年3月份,广西桂林阳朔县阳朔镇发生一起因广场舞过于吵闹而开枪误伤大妈的事件,一场场争夺公共空间的拉锯战,将国人公共精神缺失的弊病暴露无遗。在中国大步走向城市化的仓促进程中,旧有的乡土意识尚未革除,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公共精神又还没树立,是导致一系列公共事件中彼此矛盾纠缠不清的重要原因。细思之下,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公共设施配套日趋完善的当下,国人缺少的并不是公共空间,而是对公共精神的普遍认同与遵循。
从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柏杨所提的“酱缸文化”到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近代以来,对国民缺乏公共精神的讨论与批判从未停止过。在如今这样一个价值观多元,有着充分包容度的时代,对个体价值的肯定也导致了日常生活中充斥着无处不在的极端个性标榜,网络和自媒体无疑更对种种个性表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微博、微信的自拍、直播和即时评论与转发功能,使公众情绪的肆意发泄像一种没有节制的传染病,让大多数人往往沉浸于无度的自我经营中,而忽略了公共精神的培育。徐贲教授在《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中就曾语重心长地写道:“社会不是自顾自的个人所拼合的沙盘,社会是一个由具有集体意识的公民成员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论语》有云:“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一个社会的良性发展,除了要尊重个体的自主性与充分表达之外,更需要公民自发自觉广泛的责任意识与参与意识,它要求群体不只是一味保持彼此尊重的适当距离感,更要求在架构公共生活的同时形成广泛的参与感与普遍的价值认同。在现代社会,公共精神已然是个人美德到社会美德的一种升华,可以说,鼓励公民产生更多的责任意识,已经构成了当代公民时代精神变迁的一个重要标志,责无旁贷的参与意识,更是当代公民由“小我”走向“大我”的精神原点。
媒体来源:泉州晚报2016-12-7第04版:评论·民声
http://szb.qzwb.com/qzwb/html/2016-12/07/content_290881.htm